很多医学生,对于学习基础医学抱有非常大的反感。想做的是医生,给别人看病,为什么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生理,生化等等学科。那么这些基础学科对于医生看病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我们拿美国职业医师USMLE的Step
1考题来看,就会明白很多。USMLE的STEP 1, 考试内容包括生化,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免疫/微生物
和行为医学。而考试的形式都是病例题。即来了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主诉,病史,体检,各种检查,吃药等等,问你应该怎么去处理。这种考试基本就是模拟了临床上医生会遇到的情景。那我们一个一个学科去分析他对于解题或者说看病到底有什么帮助。
生化:最直接的帮助在于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到底有什么异常,代表了什么临床意义。当然最近的酶检查和基因检测也属于这一类。除此之外,生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疾病。如果你对一个疾病和另一个疾病的不同理解仍然停留在不同的临床表现上,你就辜负了最近几十年医学的快速发展。如果是综合征(syndrome)而不是病(Disease)的确可以用临床表现来区分。但对于病来说,临床表现只是一些概率性事件的综合。很多病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和教科书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用症状去区分他们,就是根本没有理解什么叫做“病”。病之所以不同,在于他们出现生物化学代谢的起始点不同。或者说很多病是由于某一个/一条生化代谢通路异常造成的。而临床表现,其实根本不用记,它本身就可以用生化知识推出来。比如糖尿病,它的代谢紊乱点在于胰岛素不敏感(II型)或者不分泌胰岛素(I型)。而它的临床表现其实可以通过胰岛素的功能推导出来。即胰岛素有什么功能,糖尿病病人就缺乏什么生化功能引起的临床表现。而疾病的检测,也是对生化代谢通路异常的检测。比如糖尿病去检测C-peptide。如果你了解生化,你才知道C-peptide是胰岛素alpha链和beta链之间的连接,成熟胰岛素会把c-peptide切除,而两条胰岛素肽链以二硫键连接。
最后,对于一个病的治疗其实也是对于这条代谢通路的纠正。还是用糖尿病举例,给胰岛素本身或者用二甲双胍这类促进胰岛素分泌(这里当然还有部分药理知识)的方法来治疗。总结起来,生化不但可以帮助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且对于理解和区别一个病至关重要。
解剖:解剖其实在临床上主要的用处在于体检,当然外科医生会有更多的深层要求。虽然中国医生不喜欢做体检,但不能否认体检比影像学检查比起来费用更低,也创伤更小。肌肉,神经,骨折等的损伤,是可以引起病人体态的变化,肌肉群的变化(畸形),步态的变化等等。而一个好的医生,对于即使那些反射所牵扯的肌肉和神经也应该了然于胸,以便于更好地解释这些反射的亢进和减退。另外,解剖是X-光,CT,核磁共振检查的基础。或者说,这些影像学检查是在试图观察人的解剖结构的变化。
生理:除了生化和解剖这最基础的两门课外,生理也属于基础课,他们都是身体正常情况下的运转,生理的本质介于生化和解剖之间。生化是纯微观,而解剖(包括组培)是纯宏观,生理则是从功能的视角描述宏观器官/组织,又用半微观的动态激素/体液/电传导去阐述正常体内生物活动。而生理在临床上的意义,除了去给病理,病理生理做对照,还是一些功能性检查如心电图,呼吸功能检查等的知识基础。
免疫/微生物:这两门学科经常同时出现,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对免疫的认识,就是对抗微生物。因此对于传染性疾病来说,他们的知识点就至关重要。先说微生物,哪些是常见的致病性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他们引起的疾病是临床表现和这些微生物自己的生命周期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对于微生物在体液,粪便的检测是利用了微生物哪些特性?对于微生物的治疗,即那些抗生素,他们打断的是微生物生命周期的哪一个步骤?这里又和药理有一部分交叉。再说免疫,它除了对抗微生物的入侵外,还有就是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然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微生物感染后诱发的惯性效应,如Reiter’
syndrome).
当然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各种过敏反应都可以引起一些列相对比较严重的临床表现。随着对于免疫学的研究越来愈多,很多非感染性疾病都沾上了免疫学印记。包括糖尿病也被打上了自身免疫的烙印,还有如肿瘤,细胞免疫在调节肿瘤的治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等等。
药理:区别于药剂师所需要的知识。临床医生仅仅需要知道部分药物的治疗机理,即如何纠正那些错乱的生化/生理过程。当然,对于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医生必须知道的。临床药师在很多方面可以辅助医生的工作,所以医生不需要记住那么多的关于药物的法律规范,不需要知道太多的药物相互作用,不需要知道所有的副作用。但医生一定要知道那些最严重的副作用,哪怕它并不是经常出现。
Steven-Johnson Syndrome 虽然不如 “恶心/腹胀”
这样的副作用常见,但你更应该记住它,包括哪种药物可以引起,临床表现是什么以及处理方法。
病理:是临床的桥梁课。对于USMLE
step
1来说,看起来很多题都在考病理。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熟知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更愿意去剖析病人信息里面的病理元素。病理对临床的贡献我不用多说,临床医生理论上来说应该会看简单的病理片子,比如HE染色后的肿瘤如果你都不认识,也就不用做医生了。对于病理本身,虽然包括大体病理和微观病理,但微观病理才是疾病的诊断金标准,所以更应该重视。
行为医学:行为医学对中国学生非常陌生,因为我大学没有这门课。其实她是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心理学的综合体。统计学主要的用处在于临床科研,也就是因为鼓励临床医生做科研,随时收集那些有价值的病例且去报道它,所以把它列为医生考试的内容。流行病学在中国很少被重视,但在欧美循证医学模式下,它至关重要。因为对于疾病的诊断,其实是一个概率的比较。而流行病学本身就是概率的统计,当然它主要纳入的统计学指标现阶段只局限于年龄,性别等一般性因素。随着大数据和信息化医疗的广泛使用,几乎所有的临床标准都会被纳入到流行病学的范畴内,而流行病学本身将主导未来医疗自动诊断进程。在USMLE考试中,因为它只考标准病例,流行病学知识显得就格外重要。因为如果出现一个20岁的年轻人,呕血,年龄因素本身就几乎排除了他患肺癌的可能性。最后,说到心理学,也是我们中国学生的弱点。但它不但和很多心里疾病相关,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和很多慢性疾病也相关。它应该是最接近于社会科学的医学科学部分,也因为这一点,医学科学是不能脱离社会科学的。因此像我们医学生只收理工科的高考生,是需要改变的。
具有多年海外留学及临床工作经验,回国后从事医学教育,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对中国的西医发展状况和国外最新医学资讯具有独到的见解。欢迎继续留意之后Dr. Yu的文章。
版权所有: 深圳市泛特宏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94233号
400-110-8128